
洪瑄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92 出生於高雄,透過絹本、紙本及工地材料等三個系列的命題來回應水墨在當代的提問。首先,以絹本而言,同時涵蓋了個人情感透過抒寫性、圖像的描繪,牽引出具有指涉的工業產物螢光線性光暈,與線描墨線既衝突又共融的連接。而紙本部分,則延續絹本創作的核心「薄膜」,延伸至紙張裱貼、搓揉纖維形成透薄的狀態,以實驗基底材可能性的方式來達成新的敘事。最後工地系列,將傳統裝裱形式挪移至現成物,達成載體對接,並透過水泥作為繪畫媒材的引渡,文人高度與階級意識遂而轉換。
連接至個人頁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劉信義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1 出生於台灣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博士畢業。以水墨創作為主,目前創作生活於台北。
我的創作本著循序漸進的演化,它們緩慢的改變,就如同我的本性屬於慢熱的性格。對於世界的感受我也習慣於靜靜思考,緩緩的感覺這世界帶給我的溫度。也隨著年齡的漸長,對於世界的感知也漸漸能夠從非常自我的角度到能夠偶而跳出來以客觀地去思考世界。水墨創作的路途上,人性的思索與對世界的感受一直貫穿在我創作脈絡之中。從最初創作對於人性黑暗面,從醜陋的狀態去了解人、事、物的真正本質,銜接著到認為世界為一個灰色的狀態,一切都是渾沌、混濁不清的。隨著創作思維的演進,進而將光明與黑暗的意念等二元論的關係帶入創作的思維,也因此將象徵希望的霓虹引入繪畫裡,與本身較為灰暗的繪畫基調相輔相成,形成希望與絕望共生的意念氛圍。
連接至個人頁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張峻碩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8出生於台中台灣,2010年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現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近年來創作皆以人跟外在環境的距離、身處空間、自身狀態流動的改變來做創作。這次的計畫是以觀察環境中人們對愛情的想像及狀態來做為初始觀察的對象,透過觀察與理解不同人的關係互動也能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思考我們在面對愛、情感的價值觀或是關係轉變之間的價值變化,社會、媒體、電影中所傳遞的價值,一種彷彿童話般存在與現實脫節的粉紅泡泡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體化,對於戀愛的幻想與在現實中實現的幻想重疊,期待透過對話觀察在資源與人際關係豐沛複雜的環境裡裡對愛情的想像會如何的轉變與實現。
連接至個人頁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陳劭彥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7出生於臺東,2014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從3D動畫到純繪畫、從彩色到三原色,最後回到黑白。簡化是褪去多餘裝飾,顯影本質,並在過程中看到了豐盛。透過觀看風景,從風景顯現的容器裡找到自己在所處社會的存在位置。歷史上,風景畫持續反映每個時代的觀看方式,那是人與自然最近的距離,也同時反映出有多少差距。隨著時代不斷改變,我透過風景畫解析我們的觀看方式與行為。
連接至個人頁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劉鳳鴒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4出生於台灣桃園,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關注日常中撿拾而來的殘餘物件作為創作元素,將它們與既有生活狀態縫合,試著把理所當然的實用性功能降低,回歸到所有事物最純粹本質,透過零碎手工重複,將創作狀態一一縫進時間內裡。
「創作成了日常軸心的分秒,是創作支撐了我,我迷戀著她。生命經驗裡的際遇與求學過程對於藝術創作領域的尋覓,沒有任何一刻是獨立存在的。」
連接至個人頁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劉鳳鴒_覓覓縫 版衣-1 口罩、手縫線、壓克力顏料、鉛筆、無酸樹脂 45x45 2020

劉鳳鴒_覓覓縫 版衣-2 口罩、手縫線、壓克力顏料、鉛筆、無酸樹脂 45x45 2020

劉鳳鴒_三女神- 過去、 現在、 未來 衣服、線料、 壓克力顏料、樹脂 空間裝置 3pcs 2020

劉鳳鴒_365種逃逸的可能 口罩、線料、壓克力顏料、 無酸樹脂 357x287 2018

劉鳳鴒_其後 衣服、線料、 壓克力顏料、樹脂 120x220 2020

劉鳳鴒_寄生 現成物、線材、 壓克力顏料、無酸樹脂 120x120x5 2017

劉鳳鴒_寄生 現成物、線材、 壓克力顏料、無酸樹脂 120x120x5 2017
洪瑄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92 出生於高雄,透過絹本、紙本及工地材料等三個系列的命題來回應水墨在當代的提問。首先,以絹本而言,同時涵蓋了個人情感透過抒寫性、圖像的描繪,牽引出具有指涉的工業產物螢光線性光暈,與線描墨線既衝突又共融的連接。而紙本部分,則延續絹本創作的核心「薄膜」,延伸至紙張裱貼、搓揉纖維形成透薄的狀態,以實驗基底材可能性的方式來達成新的敘事。最後工地系列,將傳統裝裱形式挪移至現成物,達成載體對接,並透過水泥作為繪畫媒材的引渡,文人高度與階級意識遂而轉換。
連接至個人頁

洪瑄_行到水窮處 水泥、砂、鐵條、紅磚、鋼筋、磁磚、抿石子,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1

洪瑄_行到水窮處 局部 水泥、砂、鐵條、紅磚 2021

洪瑄_行到水窮處 局部 水泥、砂、鐵條、紅磚 2021

洪瑄_行到水窮處 局部 水泥、砂、鐵條、紅磚 2021

洪瑄_行到水窮處 局部 水泥、砂、鐵條、紅磚 2021

洪瑄_行到水窮處 局部 水泥、砂、鐵條、紅磚 2021

洪瑄_行到水窮處 局部 水泥、砂、鐵條、紅磚 2021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劉信義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1 出生於台灣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博士畢業。以水墨創作為主,目前創作生活於台北。
我的創作本著循序漸進的演化,它們緩慢的改變,就如同我的本性屬於慢熱的性格。對於世界的感受我也習慣於靜靜思考,緩緩的感覺這世界帶給我的溫度。也隨著年齡的漸長,對於世界的感知也漸漸能夠從非常自我的角度到能夠偶而跳出來以客觀地去思考世界。水墨創作的路途上,人性的思索與對世界的感受一直貫穿在我創作脈絡之中。從最初創作對於人性黑暗面,從醜陋的狀態去了解人、事、物的真正本質,銜接著到認為世界為一個灰色的狀態,一切都是渾沌、混濁不清的。隨著創作思維的演進,進而將光明與黑暗的意念等二元論的關係帶入創作的思維,也因此將象徵希望的霓虹引入繪畫裡,與本身較為灰暗的繪畫基調相輔相成,形成希望與絕望共生的意念氛圍。
連接至個人頁

劉信義_多重的灰色 108x119 水墨絹本設色 2020

劉信義_灰暗中凝視光韻 71x57 水墨絹本 2020

劉信義_沉浸在輕柔的香氣裡 80x107 水墨絹本設色 2018

劉信義_那些虛幻如此真切 40x30 水墨絹本 2020

劉信義_善惡的淚水 134x193 水墨絹本設色 2020

劉信義_循著光在混沌裡飄移 53x64 水墨絹本 2018

劉信義_繁複且輕盈的生命情緒 59x132 水墨絹本設色 2020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張峻碩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8出生於台中台灣,2010年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現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近年來創作皆以人跟外在環境的距離、身處空間、自身狀態流動的改變來做創作。這次的計畫是以觀察環境中人們對愛情的想像及狀態來做為初始觀察的對象,透過觀察與理解不同人的關係互動也能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思考我們在面對愛、情感的價值觀或是關係轉變之間的價值變化,社會、媒體、電影中所傳遞的價值,一種彷彿童話般存在與現實脫節的粉紅泡泡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體化,對於戀愛的幻想與在現實中實現的幻想重疊,期待透過對話觀察在資源與人際關係豐沛複雜的環境裡裡對愛情的想像會如何的轉變與實現。
連接至個人頁

張峻碩_一起旋轉到窒息 油漆筆、保溫毯、保麗龍膠、PVC 124x124 2020

張峻碩_搖擺的危險遊戲 油漆筆、反光紙、保麗龍膠、PVC 72x72 2020

張峻碩_我在想你的時候碎著了 油漆筆、雷射布、保麗龍膠 95.5x95.5 2020

張峻碩_因為它燙不了你的舌 油漆筆、雷射布、保麗龍膠、PVC 72x72 2020

張峻碩_如果傷心總是難眠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油漆筆、雷射布、保麗龍膠、PVC 72x72 2020

張峻碩_我可以一悲接著一杯 油漆筆、雷射布、保麗龍膠、PVC 55x55 2020

張峻碩_找步道到不了 油漆筆、雷射布、保麗龍膠、PVC 46x46 2020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陳劭彥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7出生於臺東,2014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從3D動畫到純繪畫、從彩色到三原色,最後回到黑白。簡化是褪去多餘裝飾,顯影本質,並在過程中看到了豐盛。透過觀看風景,從風景顯現的容器裡找到自己在所處社會的存在位置。歷史上,風景畫持續反映每個時代的觀看方式,那是人與自然最近的距離,也同時反映出有多少差距。隨著時代不斷改變,我透過風景畫解析我們的觀看方式與行為。
連接至個人頁

陳劭彥_留著日光的山 壓克力彩畫布 162x130 2021

陳劭彥_回程 壓克力彩畫布 162x130 2021

陳劭彥_晨光的樹 壓克力彩畫布 162x130 2020

陳劭彥_高台上的樹 壓克力彩畫布 130x162 2020

陳劭彥_日光如雨的草原 壓克力彩畫布 162x130 2021

陳劭彥_紅花 壓克力彩畫布 130x162 2021

陳劭彥_夜路 壓克力彩畫布 162x130 2020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劉鳳鴒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 視覺創作組得獎者
1984出生於台灣桃園,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關注日常中撿拾而來的殘餘物件作為創作元素,將它們與既有生活狀態縫合,試著把理所當然的實用性功能降低,回歸到所有事物最純粹本質,透過零碎手工重複,將創作狀態一一縫進時間內裡。
「創作成了日常軸心的分秒,是創作支撐了我,我迷戀著她。生命經驗裡的際遇與求學過程對於藝術創作領域的尋覓,沒有任何一刻是獨立存在的。」
連接至個人頁

劉鳳鴒_覓覓縫 版衣-1 口罩、手縫線、壓克力顏料、鉛筆、無酸樹脂 45x45 2020

劉鳳鴒_覓覓縫 版衣-2 口罩、手縫線、壓克力顏料、鉛筆、無酸樹脂 45x45 2020

劉鳳鴒_三女神- 過去、 現在、 未來 衣服、線料、 壓克力顏料、樹脂 空間裝置 3pcs 2020

劉鳳鴒_365種逃逸的可能 口罩、線料、壓克力顏料、 無酸樹脂 357x287 2018

劉鳳鴒_其後 衣服、線料、 壓克力顏料、樹脂 120x220 2020

劉鳳鴒_寄生 現成物、線材、 壓克力顏料、無酸樹脂 120x120x5 2017

劉鳳鴒_寄生 現成物、線材、 壓克力顏料、無酸樹脂 120x120x5 2017
Related Posts相關文章
閱讀更多
其他年度展覽
Menu
Menu